顶级配资平台
最近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中国基因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著名的《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由多家国内机构合作研究的新成果,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中,4例原本终身需要打点滴或者吃药来续命的庞贝病宝宝,仅靠一次特殊的输液(打一针吊瓶)就可以重获新生。
要知道,这些原本即将枯萎的生命之花,因为基因治疗技术的春风重新绽放,实乃创举。
什么是庞贝病?这跟意大利的庞贝古城有关系吗?
还真没关系,它是1932年首次被荷兰病理学家庞贝报道的,所以就这样命名了。
得了这个病的孩子,从出生开始体内就缺少GAA酶。通俗地说,正常情况下,GAA酶能去除细胞里的糖原,如果缺乏GAA酶,糖原就会堆积成山。不光是心肌被压得喘不过气,甚至连哭闹的力气都会被疾病偷走。
更残酷的是,庞贝病有一个特效药,叫阿糖苷酶α,每年要花费56万,相当于每天光活着就得支付1,500多元。
但在中国科学家、医生们共同的努力下,胜利的曙光刺破了庞贝病带来的阴霾。科学家就像精密的、纳米级别的快递员,把修复好的GAA基因装进腺相关病毒(AAV)这样的特快专递里,通过静脉注射,也就是打吊瓶,直达患儿全身。
最令我震撼的是,治疗全程只需一次简单的输液,却能让孩子们彻底告别原来每两周一次的“续命针”。
这背后的科学魔法是北京锦篮基因研发的“基因快递系统”,他们把优化过的GAA基因片段装入了AAV9病毒的外壳。这种经过一再迭代的载体,通过一次性静脉注射,就可以系统性的补偿掉GAA酶的基因缺陷,覆盖肝脏、心肌、骨骼肌及中枢神经等关键受累组织,实现单次给药长期有效,而且安全性良好。
而这单单一次的静脉注射药物就是整个疗程的所有治疗了,被它修复的细胞相当于都有了正常、可以表达这种酶的“微型制药厂”,让患儿自体持续生产这种救命酶。
这个疗法不仅打破了终身用药的魔咒,也把治疗的成本压缩到传统方案的几十分之一(美国最近几个基因治疗的价格都超过了百万美元)。
作为国际上首个获批正式临床试验的婴儿型庞贝病AAV基因治疗的药物(Ⅰ/Ⅱ期临床试验),已在全国多中心已经开展了13例临床试验,其技术支持都是由北京锦篮基因来提供的。至于治疗效果如何,我们可以听听当事人的讲述:
“一般的活动没问题,虽然力气比普通孩子小一点点,但也很好了。嘴巴可以闭合,也会说话。对现在的治疗效果,我们已经很满意了。”这是来自广东的第3例患者妈妈讲的原话。
而《新英格兰杂志》副主编肖瑞平教授对此也特别评价道,“该项研究首次在临床中验证了AAV9介导的单次基因治疗可以改善婴儿型庞贝病患儿的神经和心脏功能,标志着中国原创的基因疗法在罕见病治疗领域迈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关键一步。”
听到这,您或许会疑惑:为何婴儿型庞贝基因治疗全世界只有中国在做?
前阵子在美国基因治疗协会的年会上,也有人这么问:“美国的药厂为什么不干这个呢?”
业内人士是这么回答的:“因为他们可能太过爱惜羽毛,怕失败,怕做不好会影响公司的声誉和未来的市值。”
的确,前沿探索实属不易,成功的概率,包括今天的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它们可能比创新药还渺茫。
这一次我们在喝彩的同时,还得意识到,这场医学革命才刚刚起航,后续的进步空间巨大。目前各方都非常期待这个项目二期临床试验结束后(已实现全部患儿入组,至今年年底满一年观察期),能被国家药监局批准提前附条件上市。
治疗药品的获准在过去的确是路漫漫,重重验证,步骤众多,离真正批下来尚待时日。不过这一次中国临床试验的成功,其意义还是毋庸置疑的,不仅给庞贝病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也为罕见病治疗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它的成功也给其他顽疾的攻克带来了不小的启示。
无疑,那些曾经无力的手掌,现在可以拍出欢快的节奏了。让我们这群医学相关从业人员感到由衷地欣喜。
北京锦篮基因的创始人董小岩、吴小兵都是我多年的好朋友,前不久我们有一个对话,共同讨论基因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看到他们今天的成果,在替他们高兴之余,也让我心底涌起了这样一句话:医学的终极浪漫是让每个特殊的孩子都能平凡的长大。
△ 董小岩、我(大头照)、吴小兵,在今年为罕见病助力的「向阳而生 与爱同行」公益音乐会上合影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庞贝病会成为医学教科书上的历史名词,或者成为被治愈的疾病,此刻我们正见证着改写基因命运的笔尖落下最后一划。
祝贺锦篮基因!祝贺为此项目所有付出努力的医疗从业工作者!
参考资料:
[1] https://mp.weixin.qq.com/s/DJmr11U_aqb87iawpVKWXQ
[2] https://mp.weixin.qq.com/s/zCURnEGys97mF3bQZQ5zug
[3]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407766
七星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